7月1日起,被称为“史上最严”垃圾分类措施的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,根据规定,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。与此同时,全国多地也陆续进入垃圾分类“强制时代”。
垃圾分类从倡导走向强制,最本质的区别是对不按要求分类的处罚予以惩戒。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中涉及管理处罚的措施不少,除对个人混投行为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外,对单位未按照规定分类投放的行为,规定最高可处5万元的罚款;对生活垃圾收运单位、处置单位不遵守相应规范的,分别规定最高可处10万元、50万元的罚款,情节严重的吊销单位经营服务许可证;此外,《条例》还确立了失信惩戒制度。
当然,上海并不是国内对垃圾分类实施处罚的第一个城市,北京市2012年实施的《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,就明确了政府部门、物业等管理责任人、收运处置单位、垃圾产生单位的责任和罚则。这些年来,包括广州、深圳、厦门、重庆等城市相继通过立法,明确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的处罚规定。
不过,制定处罚规定容易,有效进行执法管理却很难,这样的现象很多。例如,一些地方制定被称为“史上最严”禁烟法规,却多年未开出一张罚单。与公共场所控烟相比,垃圾分类涉及面更广,需要的成本更高,执法管理难可以预料,包括国内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管理处罚规定的城市,管理应用的力度也不尽如人意,至少还未让居民普遍建立可能“被罚”的意识。
我国提出垃圾分类快二十年,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始终是个难点,原因很多,缺乏底线倒逼是关键原因之一,毕竟没有必要的“强制”作后盾,无法加速文明素养整体提升的进程,辩证地看,有时候好习惯是罚出来的。
垃圾分类进入“强制时代”,是现代社会文明要求与现实相结合的必然,但强制分类不能只体现在法规的纸面上,既要求居民依法遵法去实施垃圾分类,同时也考验管理的决心与智慧。既然有法规的武器,就得将执法管理进行到底,特别是在制度实施的初期,应当不计成本、不惜精力,打好持久战,在培养居民垃圾分类习惯上久久为功。当然,垃圾分类处罚是手段,不是目的,要把教育、引导和服务融入管理中,让居民懂分类、愿分类和便利分类。此外,对垃圾分类的管理应更有智慧,在提高管理执法覆盖面、持久力上多下功夫,防范一驰一息、一松一紧的发生,避免“破窗效应”。
地址: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环球广场28楼
电话:0591-83571287邮箱:fishbgs@163.com
小程序二维码
公众号二维码
Copyright ©2019 虚拟货币今日行情